錫安堂歷史
在1950年6月香港政府把難民遷往調景嶺,戴教士隨難民一同遷到調景嶺作傳福音、協助接生和醫療的工作,接觸一些似乎在絕望境況中的中國大陸難民,無論在屬靈裡、在心靈裡、在現實裡的層面都成了她的挑戰,結果,許多人當中成了基督徒,接受了水禮。但當時她根本沒有建立一所教會的心思,她只知道自己在調景嶺的事奉崗位就是醫療工作。突然之間,她發覺我們巳有了一所教會。
於是戴教士斥資,連同幾位青年,於1950年7月,開闢地基建成一間簡陋的油紙房為聚會的地方,同時並命名為『錫安堂』,此乃錫安堂之雛型。後來聽道者日漸增多,油紙房根本不能應付,但承蒙瑞典教會資助,於1951年秋天,改建成一間較大的木屋,可以容納百餘人聚會。但慕道者與日俱增,該木屋仍不勝負荷,於是戴教士四出奔走,向各方面籌募經費,幾經艱辛,乃於1959年7月建成一間石砌成堅固的教堂。
除傳揚福音外更協助弟兄姊妹解決生計問題,並於1954年春成立绣花工場,提供其工作機會,為了方便調景嶺居民及坑口的孕婦分娩的需要,便於1957年5月建成一間留產所,及後開設自修室供附近居住的學生使用。但由於社會變遷,香港政府將行清拆調景嶺而無實地賠償,當時錫安堂面對四十年來的艱苦經營,將要毁於一旦的局面。但上帝的恩典一直傾覆予我們,衪從來不會讓衪自己的教會有缺欠。於是衪就拖帶我們到一個全新的地方----將軍澳。
安臨中心 (成立於2011年) Instagram:tkosion_shalom
「安臨(SHALOM)」一詞字根源於希伯來文「םוֹלשָׁ 」一字,意思是「平安」,「完全」 等;猶太人慣常以「Shalom」彼此問候。本中心取名「安臨中心(Shalom Centre)」,一 方面是取其我們身處的翠林邨「安林」樓的同音字,但更重要的是, 我們本着耶穌基 督憐憫的精神,按着上帝賜予我們的恩賜和能力,服事社會上有需要的群體,將真正的 平安「臨」到社區,「臨」到每個家庭。這能促進個人及群 體的健康狀態,恰如世界衛 生組織的定義,全人的健康是指生理、心理、靈性及 社會完全安寧、美好、平安及和 諧的狀態,而不只是免於疾病或虛弱等生理上的意義。
服務目標:
我們本著耶穌基督「全人關懷,愛人如己」的精神,建立一個和諧、溫馨、具吸引力的
以「家庭為本」、「青少年為本」的活動及資源中心,配合不同專業的支援,如教牧、醫 務人員、註冊社工、教育工作者、輔導員、專業教練及導師等,為翠林邨、景明苑及康
盛花園這個小社區提供一個互動的家庭支援平台,從而拓展睦鄰精神,建立社區人士互
相支援的網絡及文化,藉以預防或減少嚴重的家庭問題,甚或家庭慘劇的發生。長遠盼 望配合西貢區推行「健康城市」的向度,運用社區的各樣資源來服事這個小社區有需要 的人士;最重要是協助社區建立一個健康、關愛、和諧及共融的社區文化,這也是正對 社會福利署對本中心發展的期望。